32年,时风集团没有变,32年他们也一直在变,不变的是他们追求卓越、精进自己的初心,变化的是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从一个县级小企业成为行业领跑者。
初夏时节的时风集团,绿色满园、呈现着生命张力,一副新生现代企业该有的样子,智能、高效、环保、舒适,令人心生欢喜。欢喜他们在绿色发展中,在传统制造业寻求转型突破的浪潮中,保持优秀,引领行业未来。
能源绿色助于企业实现绿色转型
能源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命门,对于大型生产性企业尤为重要,这一点时风早有认知,他们提前布局,完成了从传统热电到光伏绿电的转换。
早在2012年,时风集团就建成了20兆瓦光伏发电一期工程,正式迈开了加快绿色低碳产业园区建设的步伐。
自2022年起,分三期建设,实现了发电总容量120兆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的光伏发电规模。在天气晴好时,光伏发电量日均超过70万度。时风集团年碳资产交易收益预计超1000万元的逐“绿”局面。实现了能源转型,走在了全省工业企业由传统热电向绿电转型的前列。
企业按照“就近发电、就近并网、就近转换、就近使用”的原则,持续完善“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电站”项目,这种模式减少了电力传输过程中的损耗,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对大电网的依赖,增强了企业用电的稳定性和自主性。目前五个产业园的光伏发电量超过用电量,实现了零碳产业园区。
更值得一提的是,时风集团正在建设生物质热电项目,建成后联产总容量为24MW,是企业热电机组向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项目,在能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等多个层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源网荷储云让能源运行更高效,更绿色
光伏发电解决了能源供应。使企业生产的更绿色化,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高效利用仍是挑战。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新模式来了。
“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先进的能源综合管理模式,时风集团率先实现这一模式,其意义重大。
所谓源网荷储云一体化,就是将电源、电网+局部微电网、负荷、储能通过云平台整合在一起,建立一个统一的发电用电等数据采集、管理并调节运行的系统平台,实现电源侧和负荷侧的自动调节。企业通过云平台,可以对能源生产、传输、使用等各个环节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借助数据分析,企业能够更好地预测电力需求、优化能源调度策略,实现能源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
时风集团正加快能源转换,科学谋划光伏发电+储能电站+生物质发电,投资2.2亿元建设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容量为100MW/200MWh,5月底投入运行。这一项目的建成,更加优化了时风集团源网荷储云一体化新模式,加大企业能源保障体系转换。
时风集团借助“源网荷储云”一体化能源综合管理模式的先进性,发挥自身光伏发电系统和即将投产运行的生物质热电联产项优势目,大大减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降低了能源消耗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有效推动企业绿色发展、绿色转型。
新质生产力使企业实现绿色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每个企业都探索和寻找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路径怎么找?方向对不对?底层逻辑通不通?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问题。而时风集团抽丝剥茧般,走出自己的路径。董事长刘成强提出的“双轮驱动”蓝图,指的是数字赋能+创新升级。
他们借力助力,走出去、请进来,借别人的长板,增自己的势能。去年2月份,他们与山东理工大学就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合作项目签订合作协议,与北京如实智慧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就碳减排项目开发签订合作协议,为时风集团在新质生产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上确定了合作路线,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强大动力活力。
“工业互联网+时风制造”是时风的行业优势,他们为让优势更优,足以抢占行业先机,先后累计引进5000余台套数控钻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数控磨齿中心等高端智能设备,先后对机加工、焊装、涂装等工艺进行改造,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工厂建设,打造绿色智能制造新模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加快实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走向高端智慧制造新时代,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最近,时风集团在江苏连云港2000兆瓦海上滩涂光伏发电项目中,时风集团成功对接,为项目供应关键架体。其中,为八标段和二标段提供了光伏支架C型钢材以及网架结构桁架,累计供应钢铁约12万多吨,有力推动了绿色新能源事业的进步。也是祝福时风集团成立32周年的一份贺礼。
32年,时风集团走过风风雨雨、也有起起落落,但追求卓越品质、探索绿色发展是他们的执念,正是这一执念,使时风集团由一个县级小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型大企业,并牢牢站稳了国际市场。正如德国德国阿玛松公司采购总监Ralf Welter所说,他们与时风集团合作已经四年多,来企业拜访时,竟然没想到时风集团的制造业实力这么强大,现代化的厂区、智能化的生产车间及高端设备、绿色能源保障,这一切让他们对时风产品更加放心、更加有信心。(文:方雨 杜银时)